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庙与佛寺一样,都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都具有中国式的艺术价值与魅力。现在,我们一般称佛教的寺院为“寺”,如“白马寺”;称用于祭祀供奉或者基于民间信仰而建成的民间宗教建筑为“庙”,如“妈祖庙”(但也有人习惯将佛教的寺院称为“庙”,从这个意义上说,“寺”与“庙”是一回事,实际上无多大的区别)。
一、“庙”的含义
庙,由“廟”简化而来。单从字面看,“庙”由一个“广”字和一个“朝”字构成。“广”指广泛,指众多;“朝”有朝拜、敬仰的意思。因此,“庙”字就是大家都到一个地方去寻找上天的启示。在这里,大家可以充分地交流与沟通,可以充分地谈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梦、所悟等,最终推选出大家都信任的德才双高的智者做首领。这就是中国最初的民主选举。由于这种民主选举是终身制而不是几年一届的换届制,因此久而久之,首领便变成了偶像,由“人”变成了“神”,由“神”变成了“像”,“庙”也随之由一个民主选举的公众场所异化成了一个偶像崇拜的地方。
二、“庙”的演变
庙,古代是指供奉祭祀祖宗的地方。当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从中可以看出,身份不同,所拥有的“庙”的数量也是不同的。“太庙”是指帝王的祖庙,而其他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自己的“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变为“阴曹地府”管辖江山河流、地望城池的场所。“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圣贤的文人武士,如祭祀孔子者称“文庙”“孔庙”“先师庙”,祭祀武人者称为“武庙”,如张家口的关帝武庙等,都很有名。另有基于民间信仰而祭祀神灵的庙,如称镇守神祠为城隍庙、富贵神祠为财神庙,妈祖庙(后改称天后宫)、娘娘庙等亦属之。但在日本,佛教各宗宗祖(该宗创立人)被祭祀的地方才称为“庙”没有任何寺院被称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