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文王大儿子伯邑考被杀。
《帝王世纪》上说:“因文王, 文王之长子日伯邑考质於殷,为纣御,纣烹为羹,赐文王,日‘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纣日‘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大家看这个记载和我们 ]民间传说是有差别的,这里边没有妲已什么事。而且还有一个传说伯邑考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传说伯邑考到了朝歌后,竟然垂涎姐己的美貌,对姐已展开了追求,纣王听说后很生气,后果当然很严重....当然这个传说没有什么根据,我不想给任何人泼胜水,大家,大家自己去判断它的可信性。所以只作为一种说法展现给大家,大家自己去判断它的真实性,
第二,纣王对疆域的开拓过于劳民伤财。
纣王其实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商朝疆域的扩展、中原文明的传播,这都有助于华夏大地的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商朝拥有一支强 大的军队,他的军队都装备着着先进的青铜兵器和盔甲,他的部队所向披靡,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纣王曾在山西黎城与文王恶战场, 把文王打得大败,文王被俘、四于爱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若不是东夷作乱,恐怕姬昌早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纣王真正应该反省的是他发动对东夷的战争的时间,纣王发兵东夷,计划一劳永逸地除掉东部威胁,永绝后患。凭着优势兵力,商军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取得大胜(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纣王为了胜利甚至还采用了“象队”,古书上就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但是东线实在是战线太长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拖垮了商王朝。甲骨文卜辞记载商征人方(东夷的部落之一) 往返一次需要200天左右的时间, 这是件非常劳民伤财的事。《左传》评价相当精辟:“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
第三,内鬼难防纣王的大哥微子启的投敌叛国
纣王的大哥微子启的投递叛国就是一个商人叛逃的最典型的例子。《史记》上说:"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 ”微子启为什么叛变也许真的是因为约工没听他的正确意见,也许他还在对当年父王母后没有传位给他耿耿于怀,如果是后者,我觉得当年帝乙和纣母的选择绝对正确,虽然纣是个亡国之君,但是再怎么说也要比微子启强。
第四,武王的投机成功了。
微子启带去的情报只有一条,就是殷都空虚,现在下手正是时候。这时候文王已经死了,年轻气盛的武王姬立即对殷都发起攻击。这次偷袭颇像两千年多后,明成祖朱棣远程偷袭建文帝成功的那次靖难之役。给我感觉那时候的姬发就是个混小子, 不过他狂赌豪赢。历史被他的这一次突装改变了。双方主力在牧野相遇了,历史记载纣王的二哥中行带领十七万大军(也有说是七十万,个人认为不可能,想想妇好时全国军队的数量),与周军在牧野对峙,历史上著名的牧野大战即将爆发。
牧野之战打得异常惨烈,《尚书》 上说,“ 流血漂杵,赤地千里”,绝非后世史书上所说的什么奴隶临阵倒戈,周武王兵不血刃赢得胜利。但是牧野大战还是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商军主力还在东南,牧野会战的商军主力是东夷战俘及奴隶临时拼凑起来的,而且投降的东夷部突然作壁上观,造成了只有少数的商军在中衍的带领下浴血奋战,即便是这样,周的损失也是很惨重的。最后商军终因寡不敌众,牧野战败,殷都失守。每当我看到牧野之战,我都会联想到梅尔.吉普森主演的电影《勇敢的心》里主人公威廉.华莱士失败的那场战役,苏格兰贵族突然不应战,造成了华莱土的苏格兰联军的大败。
历史如此,中外皆同,循环往复,总有忠诚与背叛、光荣与可耻。纣王失败了,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也不代表周获胜了。我估计武王在大战前看到商军的整齐与气势,自己也不禁胆寒,那时他定也在打退堂鼓,心想可能时机还未成熟吧。当他胜利后看到满地的尸体,他自己也一定在为自己的侥幸胜利而庆幸。国都,山8日日来一土释的等子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营周朝为了安抚大商的子民很是下了一番工夫,释放箕子,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理殷地,但是没有用,商朝的遗民很不服气,在纣王的儿子武庚的带领下起来造反。人用了3年的时间,才把这场暴乱镇压下去,由此可见商朝遗民的团结与纣王的威望。
最可怜的是妲己,她本可以和其他女人一样在历史上不留下任何记载,或者只是她为纣王生了几个孩子,可是历史的偶然和必然让她变成了- -代妖姬。让后世的人们她误会谩骂了几千年。但是结束了就是结束了,历史不会因为冤枉了一个女人而停止它的脚步。不管怎么说,大商王朝被姬发射出的粒金球搞得突然死亡,此刻又-一个新的王(形式上)大周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