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7月22—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为大暑节气。表示天气酷热,最炎热的时期到来。
和其他节气一样,“大暑”也以五天为一候,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意思是说,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一到,卵化而出。天气闷热,湿气浓重,土地变得潮湿。常常出现“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的暴风骤雨。
常言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大暑节气处于三伏天中的中伏阶段,“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气候特征是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也是一年之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许多地区的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出现40℃的酷热也屡见不鲜。此时,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有较大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晴热少雨,容易发生伏旱;华南西部地区雷阵雨最多,雨水最为丰沛;华北、东北地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暴雨天气相对集中,通常所说的“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8月上旬,是北方汛期的关键时期,故“七下八上”也就成为防汛关键期的代名词了。
大暑到,农事忙,大暑时节喜温作物生长最快。长江中下游地区多种植双季稻,大暑到了,就意味着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的收早稻、种晚稻将要拉开序幕。这个时期,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做好抗旱、排涝、防台等工作非常重要。
大暑节气民间有:送“大暑船”、贴三伏贴、斗蟋蟀、过大暑及吃仙草、饮伏茶、吃荔枝、凤梨等习俗。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的民俗活动。人们将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的船内放入各种祭品,送至码头飘向茫茫大海,意思是把“五圣”(即五位凶神)送出海,保平安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在夏天农历的头伏日期贴在后背一些特定部位上,可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在大暑这天还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过大暑”习俗。并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另外,还有吃具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的仙草,饮伏茶(即在三伏天喝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具有清凉祛暑的作用的茶水等习俗。
大暑期间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专家建议饮食上应清淡多样化,多食营养丰富的果蔬和蛋白质;多吃丝瓜、西兰花和茄子等当季蔬菜。可以选择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等“度暑粥”,以达到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的功效,帮助我们安度盛夏。并适当食用姜、葱、蒜、醋,既能杀菌防病,又能健脾开胃。要饮用冷开水,尽量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时候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强度适中的运动。